魔力宝贝趋势解读:数字游戏产业的未来展望(2020年魔力宝贝玩家数量)

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报告:

2022年总结及2023年趋势

范周,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

展开全文

全面的权威数据统计实证表明,2022年中国文旅产业融合创新,迎难而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1)整体概况:政策护航,产业纾困政策和区域规划密集出台;市场驱动,承压前行,规上文化企业数量持续上升,与宏观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但恢复速度弱于预期;九大门类营收“四升五降”,产业动能亟需全面提升;新业态发展迅猛,态势持久,成为产业发展新动能;企业营收东、西部微增,中部强增,东北地区下降,政策仍需精准发力;微旅游业和小众旅游恢复加快,新业态数字化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2)六大特征:产品供给收缩,提质增效升级成为行业发展内驱动力;预期转弱明显,文旅消费受到明显冲击和压抑;要素创新突出,数字技术重塑业态,数字化驱动仍是产业发展关键词;文化产品“出海”亮点频现,海外文旅推广提速增效;“两创”引领,传统文化破圈,“国潮”增速;“农文旅”“文商旅”“文体旅”等“深度融合”凸显文旅产业方向。(3)六大问题:产业融合加速态势及融而不合、多头治理等问题倒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业内法治化建设亟待加强,营商环境仍需持续优化;产业分类对创新融合发展体现尚不充分,统计制度亟待完善;文旅运营管理能力不足,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有待推进;文化安全意识需全面加强;文旅资源向高质量产品创新转化动能不足,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4)十大发展趋势:文旅融合加速深化,助推产业由高速发展转向质量提升;市场预期强于市场复苏,稳中求进成为发展主旋律;文旅企业重新洗牌,中小微文旅企业成为供应链修复的重要一环;文旅产业结构升级,新业态引领文旅产品加速更新迭代;文旅消费分层分级加速,细分领域有望诞生“独角兽”;线上文旅消费渗透率进一步提升,乡村及中老年市场有待挖掘;区域联动趋势突出,重大文旅产业龙头作用彰显;文旅产业全面赋能趋势进一步凸显;元宇宙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加速推动文旅产业“数实融合”;重新定义全球化,文化贸易与出入境游成为新增长点。

关键词

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概况;发展特征;发展问题;发展趋势;融合创新;高质量发展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一年。在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和国内面临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的情况下,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迎难而进、坚持融合创新、强势回暖,但也暴露出一些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问题与短板。本研究立足于数据统计,全面总结了2022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结合产业发展规律对其特征与问题进行总结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从10个方面对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以期为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2022年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政策护航,行业政策与区域规划密集出台,落地有效性仍需长期观察

第一,文旅纾困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积极助力行业回暖。2022年,外部环境不确定与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文旅产业的复苏发展与政策促进相伴相生。一方面,受3年疫情叠加因素影响,文化旅游行业仍处于缓慢恢复阶段。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大局,文化和旅游部陆续出台并及时动态调整了针对旅行社、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各类文化空间等市场主体的疫情防控工作指南,有效保障了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运行。另一方面,受2022年宏观经济形势影响,2022年第二季度国内GDP增速仅为0.4%{1},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困难重重。在此背景下,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门积极作为,各地区也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及时出台文旅行业助企纾困政策。包括《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在内的一揽子政策进一步降低文旅企业经营成本,有效缓解文旅企业的实际困境。但多部门牵头之下的产业支持政策落地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深入观察,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政策措施进行动态调整。

第二,区域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科学规划发展蓝图。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文旅产业顶层设计相关制度、政策陆续出台,进一步助推文旅产业发展。国家层面,2022年文化和旅游领域各部委出台的45项重要政策中,规划、指导意见类文本共计22条,占比达49%。区域层面,各省市在2022年密集出台“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相关规划及实施方案,并进一步明确文旅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细化量化发展指标。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以川渝和贵州为代表的西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得到政策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文旅政策的细分化趋势进一步凸显,文旅融合、文化科技、乡村振兴等均成为文旅产业发展政策在2022年备受关注的重要细分领域。

(二)市场驱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与宏观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但恢复速度弱于预期

魔力宝贝趋势解读:数字游戏产业的未来展望(2020年魔力宝贝玩家数量)

第一,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一是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呈强相关态势。通过回顾2019-2022年我国GDP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速情况可知,文化产业增速与GDP增长同频共振,呈现出强相关特点。

这一态势的出现,一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趋势有关。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趋缓,文化产业增加值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突出,增速不但低于前期,且低于GDP。另一方面与文化产业自身特性密切相关。文化产业对外部环境影响较为敏感,疫情因素导致的消费场景、消费意愿等方面的负面变化对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显著制约。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强相关态势,也将成为文化产业复苏的关键点。以2021年为样本,这一年我国GDP、文化产业增加值、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速分别为8.3%{2}、16.6%{3}、16%{4},在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效果、国民经济较快恢复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复苏势头强劲,起到稳人心、鼓士气、保增速的作用。

二是文化产业承压前行,规上文化企业数量持续上升,但营收增速下跌明显,产业增长动能亟需全面提升。

企业数量方面,在我国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在2022年保持了上升态势,为6.9万家{5},但数据显示增速有所下降,为6.1%,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速降低2.2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在疫情影响下,2022年文化和旅游企业生存压力仍然突出。

营收增速方面,2022年,全国6.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0.9%{6}。规上文化企业虽然稳住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盘”,但回顾2019-2022年规上文化企业总体营收状况来看,2022年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速达到近年来的最低点,低于2019年7%、2020年2.2%、2021年16%的增速。

三是九大门类“四降五升”,聚集性文化业态营收严重受挫。从单体产业来看,2022年全国规上文化企业营收情况整体呈现“四降五升”的特点。“五升”即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投资运营、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增速分别为3.3%、3.4%、3.2%、2.1%和0.3%{7},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两大行业增长较高,进一步显示文化数字化在互联网等线上传播的跨时空优势。“四降”即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传播渠道增速创意设计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增速分别为-14.7%、-1.0%、-0.2%与-0.6%{8}。其中,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增速最低,为-14.7%,且该门类是九大门类中唯一一个全年营收情况仍低于2019年的产业类型,再次凸显疫情对线下聚集性业态造成的冲击。

四是新业态发展迅猛,态势持久,成为产业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达39.8%{9}。技术驱动下,数字经济已深入生活方方面面,文化产业新业态得益于技术加持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2022年文化新业态类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占比从2020年的33.3%上升至36%,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43860亿元,比上年增长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4个百分点{10}。

五是区域差异客观存在,东中西部文化企业发展策略仍需精准发力。2022年东部地区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714亿元,比上年增长0.1%;中部地区18269亿元,增长5.8%;西部地区10793亿元,增长0.5%;东北地区1029亿元,下降1.0%{11}。

2022年东部地区10个省市GDP总量占我国GDP总量的51.3%。这一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更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东部地区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占比最高,为75.3%{12}。中部地区营收增速明显提升,2022年中部地区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速为5.8%,超过东部,表现出较强发展潜力。东北地区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速远低于其他区域,且在近3年均为负增长,这和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产业转型挑战、青年人口外迁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叠加导致的区域经济增长迟滞不无关系。

第二,旅游业发展整体情况。

一是行业纾困成为第一要务。2022年,旅游业发展可谓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疫情影响下旅游消费决策中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旅游出行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降至近4年来最低水平,分别为25.3亿人次和20400亿元{13}。结合前几年的数据进行测算可以看到,国内旅游人次同比下降22%;与2020年疫情第一年相比减少12.1%,仅恢复至2019年的42.1%。从旅游收入来看,2022年旅游收入比2021年下降了22.1%,仅恢复至2019年的35.6%。产业数据再次证明疫情对旅游产业的负面影响之大。

二是微旅游业态活力显现,假日出行比例升高。疫情影响下,2022年的假日出行比例逐渐升高,但在跨省游、出入境熔断机制政策下,远途游消费需求被持续抑制,周边游、短途游等微旅游业态仍是主流。2022年全国7个主要节假日旅游人次共计11.14亿,占全年比重的44%,比2019年上涨近14%;旅游收入达7398.65亿元,占全年比重的36.2%{14}。出游半径距离明显收缩,2022年,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5个节假日的出游平均半径为108.92公里,目的地游憩平均半径为7.04公里{15}。

四是中小微旅游企业生存环境恶劣,上市旅游公司亏损多、压力大,行业投融资陷入低迷。从旅行社接待游客数据可以看到,2022年接待游客仅为4811万人次{17}左右,比2019年的18472.66万人次下降了73%,全国旅行社行业生存举步维艰、营收情况较为恶劣,流动资金不足。为此,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调整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相关政策的通知》为旅行社专项纾困。局部疫情封控导致的人流下降直接影响了以线下旅游业态为核心的上市企业营收表现,以长白山、大连圣亚、中青旅等为代表的景区、旅游出行、住宿类旅游及相关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五是文旅新业态方兴未艾,市场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数字化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2022年,《“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对发展“旅游+”“+旅游”等旅游新业态进行了全面部署,以农文旅为代表的各类型旅游产品不断涌现。同时,在疫情对生产的倒逼下,文旅行业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入结合,数字技术在旅游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与服务等各环节持续赋能,为文旅行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和新机遇。但目前多数“云旅游”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商业模式有待探索。

六是旅游从业人员数量继续下降,整体素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2年全球旅游业或将新增5800万个就业岗位,总数超过3.3亿,仅比疫情前低1%{18}。就国内而言,一方面,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消费新特点与传统旅行社自身竞争力不足的矛盾导致旅游从业人员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另一方面,疫情影响下旅游市场低迷直接导致从业人员失业现象增多。2019-2021年,我国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从516.14万人下降至483.43万人;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与2019年相比下降了32.1%{19}。

二、2022年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特征

(一)产品供给收缩,提质增效升级是行业发展内驱动力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迎难而上,虽然总体而言仍处于低位运行阶段,产品供给和创新能力也有待提升,但各类市场主体仍坚持提升品味、优化品质、打响品牌,坚持用优质文旅产业供给满足文旅消费新需求。

一是产品供给乏力,疫情“长波”影响下部分行业受挫明显。从影视行业看,作品备案和生产数量略有下降。2022年1月至12月全国拍摄制作的电视剧备案公示剧目总计472部、15429集,与2021年备案数相比下降5.5%;2022年全国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160部、5283集,与2021年相比分别下降17.53%和21.41%{20}。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总票房为300.67亿元,相比2021年的470.36亿下降了36.4%;观影人次从2021年的11.7亿下降至7.12亿{21}。

二是优质文化内容赢得市场口碑,标准化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从影视剧作品来看,2022年现实主义题材仍占据重要地位。旅游业方面,优质文旅项目的评定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将发挥重要的聚集和引领效应。仅从景区和示范区评定来看,2022年,我国新评定国家5A级旅游景区1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5家、旅游休闲街区54家、滑雪旅游度假地12家,有力推动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预期转弱,文旅消费受到明显冲击和压抑

从我国居民消费总体情况来看,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下降0.2%{22}。在这一背景下,2022年我国文旅消费需求被严重制约与稀释,恢复和扩大文旅消费势在必行,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文化消费需求方面。2022年我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469元,下降5.0%,降幅最大。2022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10.1%,仍未恢复到2019年的11.7%{23}。二是旅游消费需求方面。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监测数据表明,2022年全国旅游经济运行综合指数位于临界值以下,1至4季度指数值分别为95.60、97.82、85.59和99.32,季度均值为94.58,较2021年低8.64。从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来看,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2022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5.30亿,比上年同期减少7.16亿,同比下降22.1%;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2.04万亿元,比上年减少0.87万亿元,同比下降30.0%{24},恢复至疫情前的四成左右。

(三)要素创新突出,数字化驱动仍是产业发展关键词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要素供给水平的不断提升。2022年,文旅产业在要素创新驱动下,呈现出诸多新的产业发展特点。

一是数据要素正在成为助推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发布,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引领下,2022年文旅产业在数字驱动下,在丰富数字文化资源、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腾讯联合打造的“博物馆珍藏”小程序等。

二是数字技术重塑文旅产业生态。疫情驱动之下,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加速,与生活、生产深度相融,一个面向新需求和依托新动能、分工进一步深化和链条进一步延展的现代文旅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文化产业方面,数字内容产业不断推陈出新。以演艺行业为例,5G、8K等超高清直播、传输技术的迭代升级以及AR、VR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为线上演出提供了更多可能。数据显示,2022年前3季度主要网络平台在线演出项目总计316个,演出场次2948场,总观看人次超10亿{25}。在旅游业方面,智慧旅游进一步聚焦精准化、分众化。尤其是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智慧旅游产品的适老化相关工作持续推进,2022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发布了10个2022智慧旅游适老化示范案例。

三是职业人才要素配置方式有所突破。2022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了18个新职业信息,其中涉及文旅行业的职业包括研学旅行指导师、民宿管家等。可以预见,未来的文旅行业职业将更加细分、专业素养将更加明确。

(四)文化自信自强,文旅领域对外交流与推广继续出新出彩

2022年,对外文化贸易和旅游推广领域仍然在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文化产品“出海”亮点频现,网文、游戏、影视剧表现抢眼。近年来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连续保持顺差。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2021年中国对外文化贸易额首次突破了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38.7%{26}。2022年,优秀文化产品和头部企业加速海外布局,中国影视剧、网络文学、创意产品等领域出口增长迅速、广受欢迎。

二是平台基地建设提质增效。在上海、北京、深圳3家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稳步发展的基础上,2022年7月,新一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申报工作已经启动。以北京天竺综保区、上海徐汇区为代表的12家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积极创新业态模式,形成文化传播和国际交往的典型范式。以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博览会平台功能不断凸显。

三是海外文旅推广工作有序开展。“中国旅游文化周”“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多彩中国 佳节好物”等文化和旅游贸易促进系列活动有序开展。南京、福州、济南、兰州等为代表的一部分城市借助长短视频,在twitter、tiktok、YouTube等平台上积极推广城市文旅地标和形象,提升了中国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力和影响力。

(五)“两创”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破圈

2022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旧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两创”理念引领下展现出旺盛生机,国潮文化蔚然成风。

一是文物文博事业成绩斐然,保护管理水平稳步提升。202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确立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政策护航遗产保护力度加强,《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有力助推我国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迈进。中华文化持续擦亮世界名片,“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二是青年群体成为“国潮”消费生力军。2022年,《中国考古大会》《古韵新声》《诗画中国》《元宵奇妙游》等传统文旅节目热播,文化类节目持续“破圈”流行。调查显示,2022年传统文化节目累计观看时长达8446万小时,相比2021年增长近6倍,其中“90后”和“00后”是主力观看群体,占比70%{27}。在国风元素与消费深度链接的背景下,青年群体同样展现出了极大的消费热情和强劲的消费能力。新华网以年轻人聚集的得物App为蓝本发布的《国潮品牌年轻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在全行业国潮品牌消费中,“90后”和“00后”成为绝对主力,贡献了七成的国潮消费。

(六)“深度融合”进一步明确文旅发展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文旅融合发展的目标导向。

一是政策层面。2022年,文旅融合发展在顶层设计中进一步得到强化,全面融合发展的速度、深度、广度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均突出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二是行业层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逐步从“更广范围”向“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递进发展。首先,“农文旅”融合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携程数据显示,2022年清明假期期间,乡村旅游订单占比较疫情前提升20%,2022年以来乡村旅游较2019年同期已恢复92%,是复苏势头最为强劲的旅游品类之一。其次,“文商旅”拓展生活旅游新场景。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为代表的地域特色鲜明、文旅商深度融合、消费带动作用强的优秀项目不断涌现。最后,“文体旅”释放城乡发展新活力。2022年,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体育赛事举办的契机之下,体育旅游热持续高涨。各地正在探索挖掘体育赛事的平台价值,进一步发挥赛事活动对地方餐饮、住宿、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拉动作用。

三、2022年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问题

(一)产业融合进程加快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在党的领导下逐渐从“办文化”向“管文化”深入,逐步建立起“服务型政府”的四梁八柱。2012—2021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配套仍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文化旅游“融而不合”普遍存在。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从机构职能、理念、市场、产业、服务等多方面着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但实际表明,文化和旅游从外部的名义融合、资源融合、场所融合向高质量产品、内容、理念、制度等方面的内生融合转变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各地在融合发展观念方面的认知差异直接影响了文旅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和相关政策的制定,进而对产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是产业融合进程加快,交叉领域的多头治理问题制约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典型的交叉产业,2022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内部融合与“文旅+工业”“文旅+农业”等产业的外部融合协同进行,由此带来的多头治理、权责不清等问题较为突出。从2022年文化旅游领域的45项主要政策来看,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发布的政策达18项,超过5个部门联合发布的政策达14项,各部门权责分配尚不清晰。随着文化旅游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进一步理顺多头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二)文旅领域法治化建设亟待加强,营商环境仍需持续优化

法治建设是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保障,同时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和发展需要,我国文化立法工作的加速推进改变了“三部半”的格局,但整体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在制度设计和实际工作中仍需强化“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观念意识。

一是立法步伐缓慢,与新业态发展速度不匹配。2016-2017年是我国文化领域立法较为密集的时期。2018年至今,文化法治建设有所推进,但明显落后于产业发展步伐,针对文化旅游新业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的相关法律法规鲜有出台。例如,2022年私设旅游景点引发安全隐患,这背后暴露的景区安全、游客权益等问题并未在现行《旅游法》中有所体现,亟需完善法律。

二是文化和旅游产业细分领域缺少法律实施细则,“重许可、轻发展”的现象突出。例如《电影产业促进法》颁布已有6年,但至今仍然缺少实施细则。尽管法律文本中在电影审查、发放许可证等方面均明确权责并制定了奖惩措施,但从现实执行情况来看,电影审查的具体标准和程序仍不透明,部分电影在获得电影公映许可证后仍然面临着“下映”风险,这对行业发展不利。

(三)产业分类对创新融合发展体现尚不充分,统计制度亟待完善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分别在2004年、2012年和2018年经历了3轮调整。如今,距离上一次产业分类已过去4年。这4年间,我国数字技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入融合进一步消弭了产业边界,产业分类亟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一是统计数据不充分。主要表现为现行的产业分类对新兴产业活动的体现并不充分。统计分类对于新兴产业门类的体现仅有“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对于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塑造下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门类具体是多少没能详细说明。

二是数据统计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在主动探索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式和手段进行数据采集时仍应持续发力,也要继续加强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四)文旅运营管理能力不足,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有待推进

尽管过去几年内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在运营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提升,但在文化产业经营活动管理、旅游场所运营与服务提升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是文化产业经营活动管理、旅游场所运营与服务能力有待全面提升。2019年剧本杀机构在市场上迅速涌现,但相关规范与管理政策直至2022年6月才正式出台。近3年的监管盲区导致了剧本杀产业在剧本质量、卫生环境、消防乃至文化安全、青少年健康等关键环节出现了大量问题。在旅游场所运营方面,露营经济、房车旅游等新旅游业态兴起带来了市场上的“鱼目混珠”,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亟待解决。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规范化运营仍需加强。文化旅游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应主动与国际标准衔接,在部分前沿领域引领国际市场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在2022年5月对《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暂行)》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正在提速,各省也应形成对照,在规划、政策中体现推动文化和旅游标准化等相关内容。面对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文旅产业运营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应被持续关注。

(五)文化安全意识需全面加强

国家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中不可忽略的一环。从内涵上看,国家文化安全包含内容广泛,既有文化生存发展的环境安全、文化技术安全、文化资源安全,同时也有网络传播安全、文化市场准入安全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安全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资源安全方面。近年来,文化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屡见不鲜,2022年,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郑州二砂文创园因防疫需要被政府部门下令改建方舱,长城、丹霞地貌等旅游景点上频繁发生刻字等不文明现象,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仍需提升文化资源安全意识。

二是网络安全方面。网络安全关乎能否正常传播健康内容、塑造社会文明。2021-2022年,网络空间“清朗行动”继续实施,但从长期来看,这仍然需要依靠政府依法管理和企业、公民自觉遵守等多个途径共同维护。

(六)文旅资源向高质量产品创新转化不足,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

当前,文化旅游领域仍然存在着存量资源未被完全有效挖掘转化、高质量产品供给不充分、文化旅游品牌IP的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一是文化旅游相关资源存在统计分类不清晰、重视程度不高、资产部分浪费等问题,制约产品创新与转化。多年来从国家到地方进行的各类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所形成的庞大数据资源仍未得到有效利用,“数据孤岛”现象制约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难以满足人民对于高质量精神文化的需求。

二是文旅产品高质量供给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2022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企业数量和营收规模都呈上升趋势,但赢得市场、口碑双丰收的文旅产品数量相对较少,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仍然存在。从旅游市场来看,露营休闲旅游市场尽管在全年占据热度,但部分露营基地的服务低端、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三是文旅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游戏产业、网络文学等文化出海为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要看到我国文旅产品和文旅IP仍有较大潜力和上升空间。

四、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十大预测

魔力宝贝趋势解读:数字游戏产业的未来展望(2020年魔力宝贝玩家数量)

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环境方面,联合国近日发布的《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1.9%,成为数十年来增速最低的年份之一。同时,地缘政治等因素加速世界变局演进。国内环境方面,全国两会上明确指出2023年我国GDP预期增长5%左右,将进一步统筹发展速度与增长潜力。具体而言,2023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将呈现十大发展趋势。

(一)文旅融合加速深化,助推产业由高速发展转向质量提升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文化和旅游产业进入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亟待提升的新时期,其产业规模也必将从追求数量型的高速发展快速地转向追求质量型的中速发展中来。毫无疑问,文旅融合加速深化将成为优化文旅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文旅融合加速深化的核心是壮大文旅市场主体。要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域、跨所有制整合资源,培育一批综合性的文旅企业集团,不断壮大市场主体实力。

(二)市场预期强于市场复苏,稳中求进成为发展主旋律

提振内需、刺激国内消费市场需求成为2023年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2023年国内经济恢复必将加速,市场信心也将稳步回升,但仍需客观理性分析。一方面要明确经济恢复和消费回弹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消费信心的恢复要建立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而经济的恢复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因此消费信心的重塑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消费者的基础需求并没有改变,短暂的“报复性”消费背后是消费者被抑制的消费需求的自然释放,并不代表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因此,企业需要深入分析疫情期间衍生出的新消费习惯与需求,以进一步适应市场变化。

(三)文旅企业重新洗牌,中小微文旅企业成为供应链修复的重要一环

三年疫情的影响导致文旅行业众多中小企业无法坚持经营,许多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或无法继续维持经营,或转向其他经营领域,国内文旅供应链出现了明显的断层,企业服务质量下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2023年文旅企业发展要转危为机,就必须要抓住2023年上半年这一体系重建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新时期文旅产业政策的核心导向要逐步从以纾困为主转向加强对旅游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的创新引导。要继续推动《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落地,解决长期困扰文旅企业的融资获批难、费率高等发展难题。

(四)文旅产业结构升级,新业态引领文旅产品加速更新迭代

随着文旅产业内部结构性调整不断推进,加之疫情3年的深入影响,文旅新业态逐步成为引领文旅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一是阳康后的“健康消费”成为主流。慢生活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及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所接受和推崇,露营、露天观影、宠物经济、各类DIY体验等文旅产业新型业态广泛流行。二是国潮消费与场景消费的深度融合。2022年许多古风类的文旅综合体获得市场热捧,2023年,这类由国风主题改编的商业场景将延续热度。三是拥抱线上的业态。线下与线上互相融合仍是大趋势,但同时密集型、接触性的文旅新业态面临较大复苏压力,相关投资项目仍需加强风险控制。

(五)文旅消费分层分级加速,细分领域有望诞生“独角兽”

随着人口周期进入拐点,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将带来我国消费人群的结构性变化。人口结构变迁塑造了当前社会生态,也决定了未来消费的三大主线趋势,即消费品质提升、新兴技术普及、注重精神追求。在这种环境下,文旅产业的赛道将会进一步细分,细分领域会出现一批独角兽。具体而言,城市更新、乡村微度假、数字驱动下的城乡互动,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消费形态等将成为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细分领域。

(六)线上文旅消费渗透率进一步提升,乡村及中老年市场空间广阔有待挖掘

当前,疫情加速了互联网消费习惯的培养,越来越多的地区、越来越多的群体日益成为互联网消费的接受者和深度参与者。传统消费市场面临饱和,技术升级对于消费未来增长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在这一发展大势中,数字新兴技术的普及正在并将持续改变中国消费社会的生态,创造出全新的消费品类和服务模式,带来众多成长性投资机会。因此,紧跟新技术落地应用是把握消费行业成长机会的关键。

(七)区域联动趋势突出,重大文旅产业项目龙头作用彰显

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5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全面展开,跨省域的联动将更加紧密。同时,随着粤湘赣三省四市红色旅游联盟成立,在线路互通、游客互送、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区域合作模式驱动下,区域联动效应将进一步扩大。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2023年,进一步加强文旅领域重大项目投资将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引擎之一。通过梳理31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发现在各地的重大项目投资中,文旅重大项目建设呈现数量、体量、质量“三量齐升”的良好态势,这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稳”的基础,凝聚了复苏的势能,有效提振了发展信心。

(八)文旅产业全面赋能趋势进一步凸显

产业融合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23年,文旅与其他领域融合趋势不断加深,进化了“融合创新”的发展理念,以下5大领域需重点关注。一是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农文旅产业发展成为未来乡村产业全链条提升的重要抓手。我们要从主体、产业、市场、科技等方面入手,强化主体共治、产业集聚、市场配置、科技创新等,充分发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功能价值。二是文旅赋能城市更新。近年来的文旅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城市文化旅游已呈现出无景点化趋势,从景点游开始向全域旅游转变。三是文旅赋能体育产业。2023年,体育旅游产品将呈现出户外运动游蓬勃发展、新潮时尚体育旅游热度升温以及体育与文化、旅游、娱乐及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趋势。四是文旅赋能大健康产业。疫情过后,人们对生活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健康、自由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出来。康养运动游、亲子健康游、温泉康养、中医药康养游等将成为发展方向。要积极谋划健康绿色旅游相关产品,特别是与健康方向有关的文旅产品。五是文旅赋能教育发展。在“双减”政策驱动下,2023年,包括博物馆研学、科普研学、城市研学、运动研学、游戏研学等在内的研学旅游市场或将迎来更大的市场爆发期。

(九)元宇宙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加速推动文旅产业“数实融合”

近年来,数字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加速推动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变革。面对受疫情影响较深的文旅行业,通过探索“数实融合”下的发展新业态或将成为其新的增长点。同时,我们还要理性认识技术的作用,VR、AR、5G、AI技术以及技术穿戴设备的发展与内容建设尚不匹配,元宇宙等纯粹虚拟场景的营造与搭建短时间内难以成熟并反哺现实社会发展,因此“数实融合”成为未来发展重要趋势。

(十)重新定义全球化,文化贸易与出入境游成为新增长点

新冠疫情叠加俄乌冲突,世界秩序的重构进一步加速,2023年全球化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已成共识。2023年中美关系或将到达历史新节点,迎来新的稳定窗口期;乌克兰危机或进入谈判和冲突并存的阶段。在这样一个不确定性大增的时代,各个经济体更加坚定了“抱团取暖”的决心。在此背景下,2023年,国际旅游和文化贸易都将迎来强劲复苏,持续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化正向发展。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整合和利用好海外文化中心和各国旅游办事处等常设机构的渠道资源,为持续推动文化走出去提供重要抓手。

注:

{14} 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https://www.mct.gov.cn/,访问时间:2023-03-21。数据由文化和旅游部官方数据测算得出。

{16} 数据来源:西双版纳州,http://xsbn.gov.cn/,访问时间:2023-03-21。

{19} 数据来源:由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19-2021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测算得出。

{20} 数据来源参见:尹鸿,孙俨斌.2021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J].电影艺术,2022,(2):59-70.

{21} 数据来源:国家电影局,https://www.chinafilm.gov.cn/chinafilm/contents/142/4465.shtml,访问时间:2023-03-21,由国家电影局官方数据测算得出。

{25} 数据来源:中国演出协会.http://www.capa.com.cn,访问时间:2023-03-21。

欢 迎 关 注 本 微 信 公 众 号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官方网站:https://xb.sz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44—1030/C

版权所有

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文中插图未经注明均来自网络)

深大社科学报

延伸阅读

目录摘要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发布于 2024-05-12 21:05:30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6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